串門子-就該把資源串在一起!

黃健純
5 min readMay 5, 2019

--

一小時的訪談,一個持續思考的種子

帶著對高齡社會企業的好奇,我在春假期間訪問位在台中精武圖書館辦公室內的社會企業-串門子社會企業。

串門子創辦人珮婷先前在NPO工作了七年,先推行了「照老闆」的內部創業,調整薪資的計算方式,試著翻轉照服員的角色,創造出自己的品牌;爾後,在去年,和三位夥伴一同獨立出來創辦了串門子社會企業。

看到了什麼樣的機會,決定獨立創業?為何稱自己為社會企業?在高齡界如何運用社會企業的模式?以及我自己的疑問-社工能在社會企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

串門子看到了兩個機會:
一、在NPO組織內部,異業合作是困難的。例如,輔具廠商需要好的設計、需要使用者經驗分享。而NPO金源來自大眾捐款,服務對象是弱勢族群,難以和輔具廠商有結合,其中需要服務與合作轉譯,也就是一個中介者,協助他們找到好的合作方式。 又或者是DM設計、產品使用手冊設計,必須更適合家庭照顧者或是一線單位,因此需要中間的轉譯角色。
二、現在高齡領域投入長照居多,然而,台灣有八成的健康及亞健康長者。串門子針對這些族群、或是即將退休的族群,透過商業模式研發有趣的活動,並回饋給研發服務的團體更多刺激跟know-how。

然而,針對上述第二個機會,現今缺乏創新單位設計高齡活動,特別是針對預備退休、以及相對來說健康或亞健康的族群,舉辦活動、服務模式、課程、國際旅行等等。國際旅行讓健康長輩和其他國家的長者互動。
有好的研發、有好的場域,可以回饋經驗給組織或社區據點。就社區據點來說,多數讓無給職的退休老師或志工來執行,所以很難研發出創新的活動。
而社會企業的優勢是可以和更多企業合作,例如餐廳、建設公司等等。恰好他們活動的研發方向和高齡相關。但對他們來說,卻難以觸及到高齡領域。而這樣跨領域的活動,需要串聯和互相轉譯溝通。

社會企業有個較廣為人知的定義: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。這個為社會貢獻的模式,卻面對了不少質疑,尤其在高齡領域運用社會企業模式,更是挑戰。社福團體做社會企業多在NPO底下成立可收費的服務,例如多扶接送。要獨立出來,需要面對的挑戰是:如何長出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?
由於現在沒有社會企業法,一切看似自由,但也可以說是各說各話,所以質疑聲沒有停過。也因此社會企業獨特的know-how,有可能被資源較多的企業模仿。該如何因應呢?這也就關連到社會企業的特別之處。所以創新在社會企業當中更重要。

社會企業的概念可以運用光譜來解釋,兩端分別是公益性質與商業模式,如何拿捏更是一門學問了,也是每個社會企業需要好好思考的議題-也就是價值觀。
如同NPO,社會企業的存在就是為了消滅社會問題。但金錢來源不同,重要的就是創造出自己的循環模式。就串門子來說,透過辦理活動,將經驗與know-how回饋給社區組織與社福團體,再透過活動參與者的回饋中,繼續研發下一個活動,因此達成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循環機制。當然,每次的活動都要做足功課。

透過文獻參考,參考其他案子的成熟度,以及和志工夥伴的討論。「如果有個老派時尚的活動,有什麼樣的想像?想上什麼課?」請志工伙伴列出最想上、以及最不想上的課程。最不想上不代表需要被捨棄,也許它是未來的趨勢,也可能因為他們的背景,沒有接觸過,所以沒有興趣。

串門子以往的專案都十分有趣,像是老派時尚、時間銀行(註1)、以及下一步想辦的國際工作營。
其中,老派時尚和我以往聽過的高齡活動很不同。時尚不只是衣著方面,也包括生活。長輩應該有更多有質感的生活模式,倡導減法運動,減去心理負擔、減去兒女羈絆;選擇適合自己的衣物、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。
國際工作營的模式更是顛覆想像。有沒有和年長的爸媽講話,他們卻聽不進去的經驗?有沒有可能,朋友的話反而影響他們更多?透過國外的長者一起互動、一起服務、一起去旅行,讓長者有更豐富的生活體驗,誰說老了就不能當背包客?

最後,就是我自己的疑問了。社工能在社會企業中扮演什麼角色?
聽著珮婷的分享,一開始在弘道接觸到不同於社會工作的工作內容,像是活動企業、教育訓練人員等等,這些背景養成讓她有更多元的視野。
像是很多人聽過的不老騎士專案,如果身在不老騎士的專案企劃職位,聽起來和社工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,其實每位騎士就是個案;每到一個點需要進行活動,就是團體……。仔細想想,我們所學的個案、團體、社區,真的只能在社工的實務場域中派得上用場嗎?

或許一開始的問題,可以改變成:我如何運用社工所學在社會企業當中?
這還是我持續尋找的答案。但透過這次的訪問,我更確定社工的專業是可以多元運用的。也許需要實務現場體驗一段時間,才能看見需求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。

左為串門子創辦人 黃珮婷

註1:點我觀看時間銀行成果影片

--

--